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老師不要心太軟

老師不要心太軟


最近看完一本書:「誰說人都是理性的?」書中很精闢的推翻了經濟學家的假設:「人都是理性思考的動物。」在作者的觀察及精巧的實驗設計下,許多人類不理性思考的「劣根性」一一浮現。這本書相當值得一讀,當你以為你是理性思考的時候,事實上往往做出一大堆不理智的決定;而當你將你是不理性動物的忠告放在心上時,你的行為就會比較理性。所以,就算你沒有辦法看這本書,記住你是不理性的動物,你就會停下來思考了~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市場機制與社會機制的拉鋸。什麼是市場機制呢?婊子無情,戲子無義,這就是市場機智的最佳見證,拿錢辦事,銀貨兩清,用你所擁有的東西與不特定的旁人以固定的價碼交換有價值的事物,這就是市場機制。什麼是社會機制呢?社會機制泛指感情、親情、友情等等不易量化,只對特定對象起作用的付出,而且不求回報或是不需要立即兌現也無法量化的回報。


這個社會是由市場機制以及社會機制所組成的,一個人可能會在多個市場機制以及社會機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個計程車司機送完客人之後,可能會馬上去載自己的朋友。前者就是市場機制,後者就是社會機制。所謂談錢傷感情,如果任何人不能分清楚市場機制與社會機制的適用狀況,他就要倒大霉了!以計程車司機為例,如果載乘客的時候不收錢,載朋友的時候卻斤斤計較車資,要不了多久,他不但交不到朋友,自己也要餓死。


當然,大多數人的生活以及職業中要區分何謂市場機制,何謂社會機制還是相當容易的。當然會有一點點的例外,不過這無傷大雅,因為人是會有感情的,只要有感情產生就不可能是完全的市場機制。就算是拿時薪的店員,在下班時間該到的時候也不會立馬走人,而是處理完手邊工作,也許等一下下一班的同事,然後才下班回家。多出來的時間他是沒有薪水可拿的,他為什麼要做呢?因為那多出來的幾分鐘,他是在為社會機制服務,也就是為了同事的情誼而做事。


不過,時間一長,社會機制會逐漸衰弱而回歸市場機制。遲到五分鐘十分鐘,我們是好朋友;遲到一小時,你得請我吃飯;要我代你整天班?薪水拿來!社會機制也不是萬能的!此外,如果在同時是用社會機制與市場機制的情形下不斷提到跟錢有關的字眼也會使人偏向以市場機制思考。就好像是要請朋友幫忙搬家的時候,你最多說我請你們吃飯而不是說我請你們吃一頓價值一百塊的飯。一旦把價碼說出來,你就只會得到一個小時的勞力了(勞基法最低工資)。


不過,有些職業同時存在著市場機制以及社會機制,這時候,從事這些職業的人會怎麼看待自己的工作呢?很簡單,當社會大眾不斷以社會機制檢視這個職業的時候,會到從業人員以社會機制考量的付出;當社會大眾不斷以市場機制檢視該職業之時,從業人員會傾向以市場機制思考。


說了這麼多,現在要回到標題了。


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中國古代的觀念裡,老師與父親是放在同一個地位上受到尊敬的。回應此一尊敬,老師也會給予學生足夠的關心,遠遠超過單純知識的傳授。還有映象的人,看看老師等等漫畫,那時候的老師身兼數職,不但要做政令宣導、健康檢查、課業輔導、甚至家境不好,學生沒飯吃,老師也得管上一管。老師的薪水很多嗎?沒有!所以大家都刻意不去提市場機制,而是強調老師的尊嚴、老師的責任。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尊師重道等等耳熟能詳的詞彙,在在彰顯著一個美好而純真的年代,一個社會機制大於市場機制的時代,老師是真心為了孩子,由發自內心的榮耀驅使,真正的想為孩子做點什麼。


世異時移,人心不古。現在的老師是什麼呢?在某些特定團體不斷的挑撥下,親師生間的關係空前警張,來到歷史最高點。對於老師的教誨,學生毫不珍惜;對於老師的付出,家長毫不感激。家長以成績優劣來評定老師是否優秀,對品德教育毫不重視。社會大眾紛紛以福利好、放假多來形老師這個職業。在社會大眾不斷以市場機制強調老師這個職業的同時,所有的老師也回應社會大眾的期望,以市場機制來對待學生!


老師的薪水一個月四萬,一年領十三個月卻只要上班九個月,就等於有上班的時候一個月拿五萬七。看來不少,實際上呢?一個月上班二十天,一天八個小時,一小時多少?才三百六!三百六多嗎?大學生家教一小時都三四百了!家教要改聯絡簿嗎?要處理營養午餐嗎?要替學生申請補助嗎?要處理學生打來打去的事情嗎?要面對爾虞我詐的行政校長嗎?不用啊!那麼,老師哪裡薪水高了?


真把老師的薪水與同等級的家教、補教業者一比,老師賺的錢沒有比較多,但是工作量卻大得嚇死人。也就是說,以市場機制來評論,老師根本比不過別的職業。老師為什麼要做那麼多事情呢?因為老師做那麼多事情都是為了社會機制,是為了教育的良心。


可是,社會大眾卻在逼迫老師回歸市場機制!


習班老師只要教書,不用管生活常規,不用負擔行政,拿的錢是老師的幾倍。同樣是教育,為什麼差這麼多?社會大眾一直在說老師福利多好多好,老師也是人啊!老師不會用自己的標準比啊?


比較後才知道不好,就算老師們沒有立刻轉行,也難保不在市場機制的催促下消極怠工,做「對得起自己薪水的工作」而不是「對得起自己良心的工作」兩者天差地別,可憐家長還在沾沾自喜,以為在自己的努力奮鬥之下將尸位素餐的老師們所享用的不合理福利一一撥除,殊不知這只會使得學生受到品質更差的教育。


在過去的制度下,親師生三者共同創造最多的財富。


尊重,對家長免費而對老師很重要。


知識,對老師不算什麼對學生卻意義非凡。


成長,學生獲益良多而家長也倍感欣慰。


在上面的正向回饋中,所有人都得到了比他們付出多得多的東西,這就是創造消費者剩餘。請注意,這些交換的東西有很大一部份是無法用市場機制來衡量的。尊重一斤值多少錢?知識呢?成長呢?這些東西無法用市場機制來評定價值!


不知從何時開始,大概是小蔣逝世,社會開放的年代。大家一切向錢看而美好的傳統在不斷消失。教育改革在一大堆心繫權位或是蠢得可恨的歸國學者主導下轟轟烈烈的開始了。自此,教師聽得見的聲音就從犧牲奉獻為學生變成了起薪加薪退休金。好啦,在社會大眾的不斷提醒之下,老師也學著用市場機制來看事情了,那會怎麼樣?


對老師來說,他拿到的薪水遠低於他對學生的付出,所以他會消極怠工,甚至不關心下課或放學之後學生發生的事。


對家長來說,他覺得教育質量比以前低落但老師所得到的薪水一點沒少,就會認為老師全是消極怠工兼尸位素餐的社會蛀蟲,因而更加唾棄老師。


對學生來說,到校時間沒有減少而獲得的教育減少,也是受害者。


為什麼會這樣?


問題就出在市場機制與社會機制的落差,感情是無法用錢來定價的!


很難理解嗎?有圖有真相!

在社會機制下,老師與家長的所得皆大於支出,所以這個機制會運作良好。一旦社會大眾改採市場機制,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無法用數字衡量的價值一旦被劃除,轉眼間老師與家長都是入不敷出,衝突自然產生。


現在教育的問題就是我們在應該使用社會機制的時機卻誤用了市場機制。我們應該對老師要求榮譽,對學生要求品行:我們卻對老師訴諸薪水,對學生訴諸成績。這正是痛苦的根源!


身為老師,在如此的社會現況下,若對學生付出太多關懷只會得到熱臉去貼冷屁股的下場,為何?當大家都採用市場機制時你卻使用社會機制,完全是吃力不討好。就好像想和明訂夜渡資的金絲貓談純純的愛,惹人訕笑還人財兩失。


所以,老師不要心太軟,既然社會大眾以社會機制看待老師,何妨把良心關起來,拿多少錢做多少事,呼應社會大眾要求。


反正,那是社會大眾想要的!

沒有留言: